12月6日,江苏省人民政府在苏召开全省城市更新工作现场推进会,副省长夏心旻带队调研「蓝·SPORT文化创意产业园」,这座由曾经古城区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改造而成的文体园区,自2020年投入运营以来,一直是苏州城市更新的对外展示窗口,也是蓝园探索存量更新与文体产业融合发展的「缩影」。
为什么是城市存量建筑更新? 从二十世纪工业化发展中走来,中国在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后,成果显著:截止2024年,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66%。「起步晚、发展快」,架构多有不合理之处,遗留问题逐渐暴露。将近七成的国民在城市工作、学习、生活所在的区域都属于城市规划中的建成区,即城市的存量空间,这些空间中的大部分,都在经营上显现出「供给结构的老化趋势」,空间产出无法转化为与其区位价值相对等的收入,加之经济下行带来的「消费衰退」,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紧。 位于怀德中路304号的常州皮革机械总厂,在本世纪初淡出大众视野。 基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判断,中国的城镇化和人口增长率「拐点已至」,大规模、扩张型的建设时期已经基本结束,国家逐步出台政策,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。通过城市更新手段针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提升优化成为「必然」,中国的城市发展将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「提质改造」和「增量结构」调整并重的低碳发展阶段。 同时,随着12万亿化债拉开大幕,地方政府压力减轻,工作重心将继续回归到:以城市更新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来。而蓝园这样的「城市更新运营服务商」,也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央。 基于城市更新存量资产改造的综合解决方案 城市更新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下半场的「重要内涵式转型」,存量资产的更新调整,能够促使闲置资产「重新融入城市经济循环」。通过迎合城市功能演变和升级趋势,升级产业内容与服务功能,对片区内生产生活方式进行重新组织,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产业升级。 《苏州日报》:由蓝园整体操盘的刺绣总厂城市更新项目预计明年(2025年)焕新升级 城市存量资产更新,主要涉及「基础设施、产业园区、存量土地」三大类。蓝园选择「聚焦」城市核心地块的「老旧工业厂房、学校、历史文化街区」,以及城市周边有一定自然环境基础的「自然村落」,不难发现,这些存量建筑都有一个共同属性:在历史发展中,曾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景,深度参与在地文化历史塑造。 土壤孕育生命,生命创造文化,文化塑造生活。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,大运河畔滋养了几代常州人的仙鹤酱油老厂,如今破败不堪。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望亭红洋房,原为前苏联及东欧专家援建望亭发电厂时的居住地,早已繁华落尽。 为什么是文旅产业? 改革开放前四十年,机遇遍布,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,主要通过物质增长来实现。接下来的数十年,「物质增长放缓」,物质消费所带来的获得感也将快速下降,「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支出比重」会进一步「提高」,与之契合的「文旅产业」,将大有可为。 2015-2023年中国数字文旅市场规模走势 “雨过地皮湿,旺丁难旺财”,前些年,从地方政府视角来看,文旅产业的核心问题是难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税收效益。因此无法激起地方政府的兴趣,得不到应有的重视。这其实是一种「短视行为」。 要知道,文旅产业的特点之一是「藏富于民」,它是提振烟火经济、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的一针强心剂。文旅产业不是单一的经济属性,也不能简单概括为综合属性,在当下,甚至是未来的数十年里,它将被赋予民生属性的定义,肩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历史使命。 最大的红利,不是人的红利,不是资源的红利,而是社会的繁荣和谐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能够产生社会和谐,「激发社会生产力」在一定的物质和道德基础上,发挥主观能动性,开展生产经营活动,能长期有效推动区域的稳定发展。 并且,文化产业的产品投入市场后,由于社会群体性「欲望更替」和「眼光开拓」,文化消费会保持稳定增长,甚至比其他行业增长速度更快,且在与互联网传播深度绑定的背景下,具备“可能一夜爆火”的属性。 位于苏州常熟网红登山线路“雄鹰线”入口的蓝·O₂森林(虞山)体育文化产业园建成后,将成为户外健身群体的“打卡爆款”。 蓝·十三图艺术湖村(苏州·阳澄湖),蓝园首创“湖村”概念,将面向文旅供给端,征集“湖村村民”,共建精神家园。 文化产业园区是对一定区域内文化禀赋的整合,在蓝园的织补更新下,这些老建筑也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——文旅产业赋能。 蓝园2024改造关键词 “场所精神理论” “场所是身份的认同,是灵魂的承载体” “人们不再只是本着刚需消费,所以情绪价值的提供非常重要” 蓝园2024年改造建设的[8个园区」,均出自「蓝之城设计院」之手。设计师团队通过对全球范围内优秀文旅商业项目的深入研究,加之以往蓝系列园区的运营复盘,确定了“赋予场所精神属性,给足消费情绪价值”的设计思路。在改造实施中,蓝园园区空间除了应具备的「基础功能价值」,如办公、售卖、休息,还应具备「情绪价值」,其产生的特定氛围,能够激发人群的情感共鸣,实现人与场之间的双向“共情”。所以,在商业范畴内,当空间场景经过氛围打造成为消费者情感的寄托站,吸引他们驻足,引导其情绪流向,便能促使消费行为的自然发生。 蓝·摩登时代(苏州·望亭),蓝之城设计院将围绕“俄罗斯特色文化”与“红砖文化”,开展数字赋能文旅场景建设。 时光荏苒。如今,当人们再次走进蓝数字文旅产业园(原淮安商机厂),原有肌理得以保留,「烟囱、水塔、机床车间」等充满年代感的建筑依旧矗立,在此基础上,又「新增」了市民足球公园、露营基地、露天剧场等市民休憩空间,淮海戏等「非物质文化遗产」,得以在新的历史舞台的上继续吟唱,属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,园区消费才得以带动。 发展至今,蓝园在全国范围内运营项目已有80余座,整体运营面积接近100万方。而在这些年的探索与发展中,蓝园凭借完善的「城市更新+文旅发展融合模式」,获得了政府官方的「高度认可」和「社会的广泛赞誉」。 2024年1月6日,「江苏蓝园」与「江苏省文投集团」签署「战略合作协议」,双方围绕“文化投资运营、新闻信息服务、内容创作生产、文化装备生产、文化传播渠道、创意设计服务”等文化产业细分领域开展合作。 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,蓝园共获得「7项」国家级荣誉资质、「20项」省级荣誉、「81项」市级荣誉。 2024年,蓝园共接待了来自30多个城市、地区的305场参访。并出行25个城市,考察项目超70个,与各地政府部门探讨项目落地可能性。 虽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,一直伴随着「局部的有机更新」,但”城市更新“的字眼,也是近几年才频繁出现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里。「基于蓝园十余年的存量改造经验分析」,当下城市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,纷繁复杂,涉及到诸多政策的调整、政府职能条线的协调,非一日之工。 在诸多问题里,最主要的问题便是:资金从哪里来?目前城市更新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四类:各级财政资金、城市更新专项债;物业权利人自筹资金;市场化融资资金;社会资本投入。其中「最具创造性」的是「社会资本投入」。通过社会资本引入,可以解决城市更新中的难题,提高城市更新的经济可行性,而经济可行性的关键问题是:盈利。 早在今年6月13日《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(草案)》立法调研会上,蓝园作为唯一民营企业代表参会,就提出对出台符合存量更新实际情况的政策管理制度的迫切需求。在安全前提下,「破解」制度性「障碍」,「释放」城市发展「动力活力」,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,还需由政府牵头、市场主体建言献策,在方式方法、政策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。 言而总之,蓝园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,既可以提供全流程的存量更新解决方案,又可以全额投资改造运营,不失为城市更新的一份标准答案。